農業領域人士早就翹首以待的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在2月22日正式發布,不出意外,這次中央一號文件談的主題仍然是三農,而農業機械的重要性也再次在文件中被專門提及。在第二部分“強化農業基礎”中第九款明確指出:
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全面梳理短板弱項,加強農機裝備工程化協同攻關,加快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和設施園藝小型機械、高端智能機械研發制造并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予以長期穩定支持。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優化補貼兌付方式。完善農機性能評價機制,推進補貼機具有進有出、優機優補,重點支持糧食烘干、履帶式作業、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油菜籽收獲等農機,推廣大型復合智能農機。推動新生產農機排放標準升級。開展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
實際上我們稍作研究就會發現,不僅上面一段關于農機的“明文規定”,文件中的很多事項,均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的支持。
我們知道,早在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論"。這是中央基于我國當前一個階段的國情而做出的高瞻遠矚的決策。 作為農機工作者,我們特別高興的是,2021年的全國農業廳局長會議上又首次把農機與種子耕地并提,可以說放到了與“兩個要害”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2021年底農業農村部和工信部還首次聯合專門召開了農機補短板會議,兩部部長和多位部領導同時與會,顯示出農機的重要性越來越為國家及部門高層所洞察。
毋庸置疑,耕地和種子確實是事關我國糧食安全和戰略發展安全的“要害”,而農機化在本質上則是節約耕地、節約種子并在種子生產環節提高種子質量的,與前兩個“要害”并行不悖并對其充分“賦能”。在具體生產環節,種子這個“農業芯片”離不開農業裝備去具體實施,如精準播撒、提高播種質量、節約種子成本。同時,從節約耕地這個角度看,又可以利用農業機械提高其產出率和農民的收益率,這又等于變相節約了耕地。
更重要的是,由于農業生產勞動強度大、農民在社會價值鏈上長期處于較弱勢地位,因此,要確保糧食安全,需要足夠的國民世代接力愿意去種地種田,提高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觀意愿。
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機化發展中心學術年會即中國農機化展望大會上,著名農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國際局局長程國強說,要保護、提升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沒積極性再好的田也會荒廢;要提升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加強政治責任。誠哉斯言。
在筆者看來,提高種糧(務農)積極性,關鍵要從兩點著力:一是提高種糧的比較收益,二是降低種糧的體力勞動強度。關于第一點,農機顯然可以發揮充分的作為。作為科學技術的集成載體,農機可以精量化播種、施肥與撒藥,可以有效改善種植農藝,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降低投入成本;在務農人工越來越難找、越來越貴的形勢下,利用機械還可以替代與節約人工,刺激更多的人去種地。
而就第二點來說,農機可以發揮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人類從原始文明開始,就不斷運用并改善工具替代人力與畜力勞動從事農業生產、提升勞動生產率、提升勞作舒適度、降低勞動強度。作為不斷發展的科技產品,替代人力、降低人體力勞動強度是農業機械的最本質特征。不然,即使收益再高,也是與省時省力的人之天性相違背的。
因此,可以更加直白地說,只有進行機械化農業生產,才能有效減少耕地荒廢與浪費。同樣,沒有農業機械化,就很難減少耕地荒廢與浪費(的趨勢)。
在當前的條件下,因為有農業機械助力,我們還可以更好地發揮農機在搶收搶種、防災減災方面的功用,譬如我國在過去長達一個多月的麥收,現在從南到北,基本上一個多星期就可以結束,大大減少了因不利天氣與氣候因素帶來的損失與災害,有效保障農民收益、穩定了農民種糧預期;從國家層面看,則實現顆粒歸倉、虎口奪糧,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毛澤東同志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領袖的金句充滿了深刻洞察和遠見卓識。長期以來,農業由于比較收益低,加上又累又臟,導致一段時間土地非糧化、種糧副業化、農業兼業化等現象頗為嚴重。而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糧食取得了“十七連豐”的彪炳業績,人民早無需為填飽肚子操心,糧食豐收也成為我國社會穩定與國家戰略安全的壓艙石,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下,讓我國充滿無懼世界風浪的底氣。
同樣,也因為糧豐食足、遠離饑餓多年,讓部分人對糧食安全放松了警惕。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在城鎮化仍在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仍在加速轉移,以及很多農村青年人不愿種田、不會種田的形勢下,我國仍須繼續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激發農民更愿種糧、更多種糧、更優種糧、種更優糧,培養更多的以使用農業機械為根本特征的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筑牢夯實我國糧食安全的鋼鐵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