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是指具有相應設施,能在局部范圍改善環境因素,為動植物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從而進行高效生產的現代農業。
設施農業是農業工程學科最具典型的分支學科領域,屬于高投入高產出,資金、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
設施農業包括兩大類:
1.設施栽培——主要是園藝植物的設施栽培,主要設施有塑料棚、溫室等。
2.設施養殖——主要是畜禽、水產品和特種動物的設施養殖,主要設施有集約化飼養畜禽舍及配套設施設備等。
第一節 國內外設施農業進展
一、設施農業的現狀
1.生產規模:全世界溫室面積超過60萬公頃,其中:大型現代化的玻璃溫室面積約5萬多公頃大部分建在西歐國家。
(1) 荷蘭 世界上溫室生產最發達的國家,F有大型連棟玻璃溫室面積1.2萬公頃,約占世界玻璃溫室的1/4,居世界第一位。
(2) 中國 設施栽培面積居世界第一位,達200多萬公頃,但人均占有設施栽培面積僅達到發達國家80年代水平。
2. 設施類型
國外大多數國家以溫室為主我國以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主;世界上溫室應用最廣泛的國家有荷蘭、美國、以色列和法國等。
表1 主要國家農業設施的主要類型 |
國別 |
設施類型 |
覆蓋材料 |
能源 |
栽培方式 |
控制系統 |
荷 蘭 |
大型連棟 |
玻 璃 |
天然氣 |
基質栽培 |
智能化 |
日 本 |
小型單棟 |
塑料膜 |
石油 |
基質培、水 培 |
智能化 |
美 國 |
大型連棟 |
玻 璃、塑料膜 |
石油 |
基質培 |
智能化 |
以色列 |
小型連棟 |
塑料膜、聚碳酸酯板 |
太陽能 |
基質培 |
智能化 |
中 國 |
日光溫室、塑料棚 |
塑料膜 |
日光、煤 |
土壤栽培為 主 |
機械化 |
北京植物園展覽溫室:溫室分為熱帶雨林室、沙漠植物室、蘭花、鳳梨及食蟲植物室和四季花園等,展示熱帶、亞熱帶植物3100余種。展覽溫室建筑面積9800平方米,占地5.5公頃,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單體溫室面積最大的展覽溫室。
3.品種結構:大多栽培園藝作物。
主要種植品種為:蔬菜(以果菜類、葉菜類為主)、花卉、特種水果
(1)荷蘭:花卉占60%,蔬菜占40%;
(2)日本:蔬菜占72%,花卉占15%,果樹占13%;
(3)以色列:花卉占40%,蔬菜和香料占60%;
(4)中國:以生產蔬菜為主,部分現代溫室生產種苗和花卉。
二、發展趨勢
1.設施大型化
溫室面積呈擴大趨勢。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各國新建溫室多為大型現代溫室。 日本提出:發展單棟面積達5000m 2以上的大型溫室。
2. 品種多樣化:
除園藝作物外,能產生高附加值的香料作物、工業用原料植物、藥用植物等也已成為溫室栽培的主要品種。
3. 產品特色化
以花卉生產為例
荷蘭:在花卉種苗、球根花卉、鮮切花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其切花出口量占世界切花出口總 量的71%;
美國:盆花、觀葉植物生產方面領先世界。
以色列、西班牙、意大利等國:溫帶切花方面實現專業化、規;a。
4. 布局區域化
由于能源、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溫室產業逐步向氣候條件優越、生產成本低的地區轉移。
20世紀90年代前,世界花卉溫室生產主要集中在歐美、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而今逐步轉移到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非洲的肯尼亞、津巴布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三、我國設施農業主要研究課題
1.經濟實用性棚室結構。
2.環境調控技術與設備。
3.多功能覆蓋材料(長壽、防霧滴、保溫、高透光、抗農藥)
4.抗病、優質、高產專用型品種的選育
5.連作障礙克服對策研究(尤其土壤次生鹽漬化)
6.節能技術(新能源應用:太陽能、地熱等)
7.無土栽培技術
8.立體栽培技術
9.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無公害)
10.高新技術的應用(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等)
第二節 新技術開發與應用
一、信息技術的開發應用
(一)農業自動控制
1. 環境自動控制
應用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等高新技術,將專家系統引入管理環節,實現小氣候條件的計算機自動監測控制。環境控制技術是設施農業的核心技術。
環境自動控制類型:
(1)單因子控制(主要是溫度、其次是濕度)
(2)多因素綜合控制:一般以光照為始變條件,溫度、濕度和CO2濃度為隨變條件,使四個主要因素隨時都處于最佳配合狀態。
倫敦大學農學院研制的溫室計算機遙控技術,可以觀察、遙控50 km以外溫室內的溫度、濕度等環境狀況 。
2. 生產作業和管理自動化
生產作業:包括育苗、定植、收獲、包裝等。其中在自動化作業方面,國外已開發出 機器人移苗機、自動噴(滴)灌設備等。
在我國,中國農業大學率先研究蔬菜自動嫁接機器人技術。嫁接速度600棵/h,成功率95%以上,可大大促進蔬菜生產規;、產業化。
(二)因特網應用
1.情報查詢
(1)購銷情報:了解國內外市場園藝產品的品種、規格、交易量、成交價格。
(2)技術情報:
園藝植物的種類、品種數據庫;研究課題概要;農業氣象信息(如氣象衛星云圖、臺風路線)
(3)資料情報:設施農業統計數據;病蟲害預測預報資料等。
2. 遠距離診斷:
利用電視攝像機,拍攝植物的生長狀態,通過因特網傳送、診斷。日本M式水培研究所已開展此項服務。
3. 網上直銷
通過因特網進行農業生產資料、園藝產品交易者,可以進行登記,將來可實現交易電子化。
二、生物技術的開發應用
(一) 脫毒快繁
1.日本:香石竹、唐菖蒲、杜鵑花、菊花、草莓、葡萄、蘋果等20多種。
2.荷蘭:各種花卉種苗5000萬株/年。
3.美國:建有10多個蘭花工業中心年產值6000萬美元。
4.我國:馬鈴薯、蘋果、香石竹、菊花等脫毒苗;香蕉、月季等快繁苗(其中香蕉苗年生產 能力500-600萬株)
(二)轉基因作物
我國已批準商品化生產轉基因蔬菜:耐貯藏番茄、抗病毒番茄、抗病毒甜椒。其中轉基因番茄可延緩成熟變軟,延長保藏期,其貨架期長達152天。美國自1994年批準生產以來,市場銷售額每年高達3—5億美元。為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國務院于2001年5月23日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農業部:于2002年1月5日發布了3個配套規章: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 2002年第8號令】 《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2002年第9號令】 《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2002年第10號令】 自2002年3月20日起施行。
三、植物工廠:
設施農業的最高水平
(一)植物工廠(Plant factory)
植物工廠:指在全封閉、智能化控制條件下,實現按設計工藝流程全天候生產或周年均衡生產作物的設施。
植物工廠內從播種到采收的全過程實行高度自動化、流水化作業。其面積一般為900—1500m2。
目前主要生產:生菜、菠菜、萵苣、番茄等。
葉菜秧苗移栽后2周即可收獲,一年可收獲20茬以上,年總產量是露地的數十倍。
從生產功能上劃分:① 種苗植物工廠;②商品菜(果、花)植物工廠
從光能的利用方式上劃分:①人工光利用型;②太陽光利用型;③太陽光和人工光并用型
● 1957年世界上第一家植物工廠誕生在丹麥。
● 1964年,奧地利開始試驗一種塔式植物工廠(高30米、面積5000平方米)。
該國魯斯納公司的塔式植物工廠已在北歐、俄羅斯、中東國家采用。
● 1971年,丹麥建成綠葉菜工廠
● 1974年,日本建成花卉蔬菜工廠。該廠由1棟2層的樓房(830平方米)和兩棟栽培溫室(每棟800平方米)構成,周年生產郁金香和番茄(5茬)。
目前日本已有植物工廠近40個,其中生產用植物工廠有17個。美國、英國、荷蘭等國的蘑菇工廠,每個在1萬m2以上,年栽培6個周期以上,每個周期20d左右,蘑菇產量達到 27kg/ m2。奧地利的一家番茄工廠,工作人員僅30人,平均日產番茄 13.7噸,生產1公斤番茄耗電 9-10kw.h,成本只有露地的60%。
此外,英國達雷卡得設施農業工程公司,發明了工廠化栽培果樹的方法。即將果樹枝條插在樹枝形的橡膠管上,吸收營養液開花結果。一年可收獲3-5次。目前已建立蘋果枝、梨枝、桃枝實驗線。
(二)航天植物(Space plant)
航天植物生產亦已獲得成功。美國宇航中心已采取最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生產人類在太空生活所必需的食物。目前滿足1個人在太空生活所需的菜、薯等食物,只需6 m2即可。每m2面積可種植番茄100-120株。作物的生長期僅為50—60d。美國還計劃在2020年將“生物圈5號”(模擬地球環境的設施)發射到月球,將使人類在月球上種植植物成為可能。
太 空 番 茄:單果重1~2公斤,一粒種子40元一般的雜交種子,種植兩三代就退化; 而太空種子種10代也不會退化。 總之,設施農業是一項跨學科的綜合技術系統工程,必須強化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 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設施農業已成為當今世界農業新技術革命的重點,并將成為 21世紀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
第三節 設施栽培方式
一、促成栽培(Forcing culture)
在寒冷季節中,使園藝作物生長發育全過程都在保護設施內完成的一種栽培方式。促成栽培必須在生產設施比較完善(特別是有加溫設備)的設施內進行,如塑料棚、溫室等。
二、早熟栽培(Early maturing culture)
促使蔬菜等提早成熟的栽培方式,又稱半促成栽培。即園藝作物生長的前期(早春)在保護設施內生長,后期在露地生長。早熟栽培必須采用抗寒性強、低溫條件下座果率高的品種,并根據園藝作物的生物特性及適宜苗齡,確定播種適期。
三、越夏栽培(Over summer culture)
在炎熱多雨的夏季,采用遮蔭降溫、防雨等設施,使園藝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保護栽培方式。越夏栽培多用于秋菜的育苗以及8、9月份蔬菜供應淡季生產新鮮蔬菜。
四、延后栽培(Prolonged culture)
在秋季延長園藝作物收獲期的保護栽培方式。通常夏末秋初育苗,秋末降霜前進行覆蓋保溫,使產品在冬季供應市場。如秋延番茄、辣椒等。
五、軟化栽培(Blanching culture)
將某一生長階段的園藝作物栽植在黑暗(或弱光)和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長出具有獨特風味產品的保護栽培方式。軟化栽培的產品葉綠素含量低、組織柔嫩、具有較高的商品價值。適宜軟化栽培的蔬菜主要有:蔥蒜類(韭菜、大蒜、蔥等)、豆類(豌豆、綠豆、大豆)、葉菜類(芹菜)等。
六、無土栽培(Soilless culture):
不用天然土壤而采用營養液或(和)基質栽培作物的方法。
無土栽培的優點是:
1.栽培地點的選擇受土壤、地形的局限小,空閑荒地、鹽堿地以及城市樓頂、陽臺均可用來進行栽培;
2. 防止土傳病害及土壤鹽類聚集造成的生理障礙;
3. 有利于保護栽培向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4. 省水、省肥;
5. 產量高,產品清潔衛生、無污染。應用無土栽培時,需考慮其設備與技術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