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吉林省農委在雙遼市舉辦了全省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培訓班,來自全省7個市(州)、30個產糧大縣的農委分管副主任、科(處)長、農機局局長參加了培訓。
這次培訓班旨在落實省委省政府2014年推進農業農村重大改革重點工作,部署今后一個時期全省秸稈還田保護性工作的目標任務,推進秸稈還田試點和黑土地保護治理試點加快實施。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進農業農村重大改革方案要求和國務院《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規劃(2009~2015年)》,今后一個時期吉林省加快推進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基本思路和任務目標是: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保護耕地,改善生態環境,增加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秸稈覆蓋地表,免少耕播種、深松及病蟲害綜合防控為主要內容,以強化技術應用能力和社會服務為載體,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拉動相結合,建立和完善保障體系,加快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全省2015~2020年6年間,作業面積每年遞增200萬畝,力爭到2020年達到1500萬畝;各縣平均年建設100公頃作業面積示范點5個,到2020年力爭實施秸稈還田的鄉鎮達到50%以上。
為了確保任務落實和實施效果,省農委要求各地要進一步強化措施:
一是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狠抓落實。要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把發展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列入政府主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要與有關部門加強協調,形成合力,推動工作開展。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擴大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示范面積。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重點向免耕播種機、具有還田性質的玉米收獲機傾斜。要積極爭取本級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列入省級黑土地保護工程試點的榆樹、農安、德惠,要把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作為黑土地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借力發展。雙遼市作為省級秸稈還田示范試點縣,要加大工作力度,總結試點經驗,便于全省推廣。省里對上述試點縣在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相關機具補貼資金、作業補貼資金以及深松作業補貼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
三是積極開展宣傳培訓,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樹立常抓不懈的思想,加強宣傳培訓、參觀講座,通過現場會、現身說法、效果對比等多種方式,向農民傳授保護性耕作的知識與操作方式。
四是加強農機與農藝的融合,不斷完善技術發展模式。抓好秸稈覆蓋、免耕播種、藥劑除草、機械深松等關鍵環節,把技術培訓和指導放到重點。
五是超前謀劃,研究制訂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發展規劃。按照先易后難、先點后面、先示范后普及的原則,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制定出近期和中長期機械化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發展目標、主要措施、保障機制。
此次培訓班還參觀考察了雙遼市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地塊及苗情長勢和臥虎鎮協力村學文農機合作社,雙遼市農機局、長春市農委分別介紹了推進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經驗與成效。雙遼市委、市政府早在2009年,就將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命名為雙遼市沃土肥田工程,2011年專門成立了保護性耕作推進機構,立足高起點,堅持高標準,以秋季玉米機械收獲秸稈粉碎全覆蓋、春季不動土免耕播種為核心技術標準,以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為實施主體,整村整鄉連片推進。目前,保護性耕作技術覆蓋了全市所有鄉(鎮、街),推廣面積超過200萬畝,占玉米播種面積的50%以上,整體推進的鄉(鎮、街)有11個、村有60個,其中有6個村推廣面積達到了本村耕地面積的90%以上。長春市2010年政府出臺了《長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積極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的意見》,制訂了推廣保護性耕作規劃,對各縣下達考核指標。市級財政連續三年投入3個1000萬元,支持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所轄各縣還對購買免耕播種機累加補貼。目前全市免耕播種機已由2010年的100余臺,發展到3000多臺,玉米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由2011年的30萬畝,發展到203萬畝,占全省總面積的近30%。
目前吉林省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正處于加快發展上升階段。截至2013年國家已累計投入吉林省保護性作耕作資金8640萬元,省級財政投入3678萬元,其中:國家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已在吉林省建設20個縣,投入資金8000萬元;農業部在吉林省已投資640萬元,先后建設14個部級保護性耕作示范縣;省級財政已投入3678萬元,建設了25個省級示范縣。全省牽引式重型玉米免耕播種機保有量已近7000臺,深松機(含旋耕帶深松鏟)保有量3.8萬余臺,具有秸稈粉碎還田功能的玉米收獲機1.9萬余臺。到2014年5月末,全省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已達590萬畝,其中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面積超過300萬畝,基本覆蓋了全省85%的縣(市、區)。各地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形成了秸稈全粉碎、部分粉碎與高留茬、整稈與留茬、站稈等不同秸稈還田形式和均勻行、壟作與平作寬窄行等不同耕作方式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為大面積推廣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